2024NHK大河劇「致光之君」12/15播出最終回,相較於編劇與男女主角,幕後的導演較少受到觀眾的注意,「美術展ナビ」訪問的總導演中島由貴,內容非常有意思,節錄部分內容如下:
女性活躍的製作現場
Q: 「致光之君」是一部以女性為主的大河劇,從故事主角紫式部、編劇、導演到製作人、配樂製作人都是女性,女性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A: 這是一個巧合,但本劇工作人員確實是女性占多數,當初邀請大石靜老師擔任編劇時,她一開始不太願意,說:「平安時代很難寫超過八集。」最後我說服了她。

首次以文學家為主角的大河劇
Q: 「致光之君」可能成為大河劇的轉捩點?
A: 從內容上來說,以文學家作為主角這是第一次,以平安時代為背景的大河劇也非常少。這次對節目的詮釋方式也與以往有所不同,即使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,這次也遇到了許多全新的挑戰,因為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這部劇。
最後一幕一開始就決定了
Q:最後一幕從一開始就決定了?
A: 是的,包括那句「風暴即將來臨」的台詞也是一開始就決定了。道長去世隔年(1028年)發生的「平忠常之亂」象徵平安貴族過渡到武士當道的時代,我希望結尾能讓觀眾感受到時代的變遷。
內心在哭泣。道長與真尋最後的對手戲
Q: 道長和真尋最後那段對手戲讓人非常感動!
A:那是最後錄製的片段。一整天只拍他們兩個人。第一次拍攝時,當吉高握住病床上柄本佑的手時,她不禁情感激動,低下了頭。
當時我對她說:「許多的情感湧上心頭,所以你會忍不住哽咽。因為他眼睛看不見你,所以可以哭出來,但是聲音要保持開朗,別讓道長感到不安。」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演技要求,但是吉高成功地完成了。看到她的表現,我們也感動不已,我們在副控室拼命忍住眼淚。
源氏物語的誕生

Q: 「源氏物語的誕生」那一幕紙片落下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?
A: 那一幕象徵紫式部腦海中各種想法有如洪流傾瀉而出,以前創作的和歌、道長的情書等,都對她產生重要的影響。選擇彩色的紙是希望製造強烈的視覺衝擊,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。
「望月之夜」新詮釋
Q:對道長的「望月之歌」採取了不同的詮釋?
A: 當我在研究道長時,發現他是一個重視家庭,對政府管理採用協商方式,與我們印象有點不同的人。
看到山本淳子教授的詮釋,讓我得到新的靈感。「望月之歌」只留下實資的紀錄,道長本人並沒有寫下來,他真正的想法不得而知。將「望月之歌」的月亮是解釋為道長的女兒們(當時皇后被比喻為月亮),道長很滿意女兒的地位成就,而非誇耀自己的權力地位,這種解釋也有可能。
鳥籠的象徵意義
Q:「鳥籠」的象徵意義?
A:道長與真尋的相遇是從一隻逃走的鳥開始的,當時美術組建議把籠子留下,或許能讓其象徵意義更加深刻。我覺得很有道理,後來鳥籠成為一個象徵,代表真尋心境的變化和時間的流逝。
最後,鳥籠壞了,真尋也從一切束縛中解脫,像那隻一去不回的鳥,在最終回真正展開了她的旅程。留下鳥籠的設定真是太好了。
大石靜老師的劇本
Q:關於大石靜老師的劇本,吉高和柄本佑形容像是挑戰一座高山一樣?
A: 劇本中常出現『……』或『充滿感情』的指示語。大石靜老師不會在劇本裡寫很多詳細的舞臺指示,而是對於演員可能感到迷惑的地方用文字作補充。對於演出的部分也不會提出過多的細節要求,完全交給我們自由發揮。正因為自由度很高,導演必須花很多心思深入思考。
Q:大石靜老師劇本的特點是什麼?
A: 大石靜老師非常重視每個人物行動的合理性。如果某些台詞不合情理,她會毫不猶豫地刪除,並且在討論中直接指出「這樣做不自然」。
同時她也很在意人性中的多面性。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,內心可能暗潮洶湧;即使台詞寫得簡單明瞭,卻有著複雜的表演要求。如果只是照著台詞來演,很可能會掉入意想不到的陷阱。這是一部需要多角度解讀的劇本,挑戰性很大,但也因此充滿了成就感。
對於道長充滿感謝
Q:雖然只是劇中的情節,但道長一生都無法忘懷真尋。倫子、明子和行成他們真是太可憐了。
A: 如果沒有藤原道長,《源氏物語》可能無法留傳於世。我真的很想說:「道長先生,感謝你為了《源氏物語》而活著!」
我認為因為他,讓紫式部的才華才得以發展。雖然我並非專家,但當時的太平盛世,是多位傑出的女性文學家產生的重要原因。
道長去世後,女性創作的作品只剩下《更級日記》,而物語即使存在,也無法確認作者。道長去世翌年,東國就爆發了平忠常之亂(1028年),但在道長的統治期間,最大的武力衝突只有「刀伊入寇」。雖然他作為政治家並未完成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,但如果觀眾能透過「致光之君」,體會藤原道長作為政治家的另一面,我會感到非常高興。
與晨間劇「虎に翼」有不可思議的巧合
Q: 有人認為「致光之君」和今年的晨間劇「虎に翼」在問題意識與主題有某些程度的相似,請問您的看法?
A: 《虎に翼》在事前我並未看過劇本,但劇集開始後,我感到「原來如此」。社會中女性地位的低落、女性工作與育兒的兩難,似乎剛好平行發展。我覺得不論時代如何變遷,女性工作的辛苦始終相同。這些共通之處,而且兩部劇剛好在同一時期播出,或許其中真的有某種意義存在。
Q: 我認為這反映了時代的氛圍?
A:紫式部這個人可能因為太聰明,導致遭到了周圍人的反感也說不定。在《致光之君》中,由吉高飾演的紫式部多了一份可愛和親和力,讓觀眾更容易接受她。不過,從《紫式部日記》的內容來推測,她應該是一個記憶力驚人、洞察力敏銳、知識淵博但令人捉摸不定的人。能以這樣的女性能作為大河劇的主角,我覺得既感慨又高興!
原文出處:
https://artexhibition.jp/topics/news/20241216-AEJ2533596 (上)
https://artexhibition.jp/topics/news/20241217-AEJ2533716 (中)
https://artexhibition.jp/topics/news/20241219-AEJ2535623 (下)
延伸閱讀